煤炭作为一种化石燃料,被誉为“黑色黄金”,是人类应用最早的矿石能源之一。根据有机生成论,煤炭是由古植物在高温、高压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。
图片
在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高地,有一座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煤田——阿巴拉契亚煤田。这里的煤层厚度达到900米,整个煤田长1200~1250公里,宽50~300公里,含煤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。
但这里有一个问题,如果煤炭真是由植物变成的,那厚达900米的煤层,又该如何解释呢?那得死多少植物才能形成这么厚的煤层呢?
图片
根据地质学家的观点,煤炭的形成,是一场漫长的“生物质转化工程”,其核心是远古植物经过层层地质作用,逐渐变为黑色燃料的过程。
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到二叠纪,地球大陆上遍布着巨型沼泽森林。这里生长着高达30米的鳞木、封印木,还有茂密的蕨类植物。
这些植物死亡之后,落入沼泽的浅水中。沼泽的特殊之处就在于,它的水层能够隔绝氧气,让分解植物的微生物“力不从心”。
图片
通常情况下,植物死后会被微生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,但在沼泽里,这个过程被打断了。微生物只能分解掉植物中的一部分易腐成分,剩下的木质素、纤维素等坚硬结构,就像被“保鲜”了一样,一层层堆积起来。
几百年、几千年过去,这些半分解的植物残体越堆越厚,就形成了海绵状的泥炭。这是煤炭形成的第一步,我们把它叫做“泥炭化阶段”。
图片
不过,泥炭还不是最终的煤。泥炭要变成煤,还得靠地球的“重压”和“烘焙”。随着地壳运动,沼泽可能逐渐沉降,泥炭层被泥沙、岩石等沉积物覆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层又一层的沉积物压在上面,就像给泥炭盖上了厚厚的“被子”。压力越来越大,泥炭里的水分和一些容易挥发的成分被挤压出去,密度慢慢变大,碳的含量也逐渐升高。
在这个阶段,泥炭会变成褐煤,这是一种颜色偏棕褐、质地较软的煤,这是煤化过程的起点。
图片
如果地质运动继续下去,沉积物越堆越厚,地下的温度也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。在温度和压力的持续作用下,褐煤里的杂质会进一步被排出,碳含量继续提升。
当温度达到100℃左右,褐煤就会变成烟煤。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煤种,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,碳含量能达到70%~90%。
如果地下的温度和压力继续升高,比如超过200℃,烟煤就会继续“精炼”,最后变成无烟煤。这种煤几乎不含水分和挥发物,碳含量超过90%,燃烧时火苗小、烟少,但火力却更集中,属于煤中极品。
图片
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,虽然听起来简单,但这是一场极为漫长的地质过程,动辄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年的时间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如果要形成厚达900米的煤层,那就不仅仅需要漫长的时间了,更是需要特殊的天时和地利!
图片
科学家曾做过模拟实验,泥炭在100℃、100兆帕的条件下持续100万年,体积会缩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。这意味着形成1米厚的煤层,需要原始植物堆积物达到10米厚。
以此推算,900米厚的煤层对应的植物堆积物厚度,需要达到9000米,比8848.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。
图片
这种规模的植物堆积,以现代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重现的。石炭纪的特殊环境,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三个必要条件:高浓度的二氧化碳(当时大气CO₂含量是现代的6倍)促进植物疯狂生长,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沉降盆地,以及缺乏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。
当这些条件在二叠纪末期因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消失后,地球上大规模的成煤期便宣告结束了。
图片
所以,厚达900米的煤层是特殊的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,它只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才会形成,这一过程不可重复,所以我们才说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辉煌优配-在线股市配资平台-正规股票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