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没有可能是,没法查。
没法查不是说没有能力查,而是不能查。
刘邦入咸阳之后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,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百万,且项羽不久前在巨鹿之战中 “破釜沉舟” 大败秦军主力,威震天下!
刘邦封锁函谷关的行为已然触怒项羽,项羽派当阳君英布等人攻破函谷关。
并准备第二天一早攻打刘邦,双方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。
灭秦之前大家是合作伙伴,是友军。
灭秦之后,将面临着重新洗牌,重新站队的问题。
此时项羽强,刘邦弱。
脱刘依项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,本质是个体或小群体基于 “生存优先” 的理性选择,放到现在没必要上纲上线。
展开剩余73%更始年间,王朗诈称汉成帝的儿子僭登帝位,刘秀奉命讨伐。
四月,进围邯郸,连战破之。五月甲辰,拔其城,诛王郎。收文书,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。光武不省,会诸将军烧之,曰:“令反侧子自安。”取得胜利后,刘秀在收缴的文书中发现很多官吏与王朗暗中串通勾结的信件,数量达数千章,可想而知,牵连的范围之广,人数之众。刘秀没有看这些书信,他召集诸将,当着他们的面把书信烧掉。刘秀说的明白:让那些心存疑虑、摇摆不定的人能安心下来。
同样的事情也曾经在曹操身上重演。
绍众大溃,绍及谭弃军走,渡河。追之不及,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,虏其众。公收绍书中,得许下及军中人书,皆焚之。公云:"当绍之强,孤犹不能自保,而况众人乎!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,但是曹操的解释很实在,当袁绍强大的时候,他自己都无法自保,更何况其他人。
举上边的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,刘邦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。如果他追查左司马曹无伤,很可能拔起萝卜带着泥,反而加剧内部的不和与恐慌。如果不去追查可能又会留下“纵容通敌”的隐患。
无论刘邦怎样选择,都可能对其集团内部的稳定性造成冲击,这或许正是项羽作为强势一方乐于见到的。
写到这,我不得不怀疑,项羽透露给刘邦左司马曹无伤,这个信息的另外一种猜测,通过暴露对方内部的“异己分子”,引发其内部猜忌、清洗甚至分裂,令刘邦陷入内部混乱,从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图,这也不失为一种升级版的反间计。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。
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”是项羽公开提供的 “通敌证据”。
对刘邦来说如何处理曹无伤有些伤脑筋。
怎样才能既维护纪律底线,又能避免内部恐慌?是刘邦将要面临的重要问题。
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。没有犹豫,没有扩大,没有牵连,干脆利落,毫不拖泥带水!
仅诛曹无伤一人,杀鸡儆猴!
这个方案既用 “惩戒典型” 堵住了 “纵容通敌” 的口子,又用 “宽容多数” 避免了内部撕裂。
对刘邦而言,曹无伤就是那个 “必须被惩戒的典型”,而且他的“背叛”已经被公开,处理他既能向项羽展示 “清除内奸” 的姿态,也能向内部传递 “底线不可破” 的信号。而对其他 “未被公开的动摇者”,则用 “不追查” 换取他们的安心。
有人可能会问,万一是项羽的反间计呢?
其实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通过诛曹无伤,可以获得内部的稳定,目的就已经达到了!
发布于:山东省辉煌优配-在线股市配资平台-正规股票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